一场被安排的邂逅,却成了最美的意外——我与C1V1的故事
初见:一场被“安排”的意外
那天,母亲神秘兮兮地递给我一张纸条,上面写着一串号码和一个名字的缩写:C1V1。我愣了一下,这是什么新型代号?母亲笑着解释:“这是你王阿姨介绍的,听说条件不错,人也靠谱,你们先聊聊看。”
我心里顿时涌起一阵抗拒。作为一个崇尚自由恋爱的90后,我对“安排”二字有着本能的抵触。更何况,用代号称呼对方,显得既冰冷又滑稽。但看着母亲期待的眼神,我还是无奈地保存了号码,附带备注了一个哭笑不得的名字——“家里安排的C1V1”。
加上微信的那一刻,我甚至已经脑补出了一场尴尬无比的对话。对方会不会开口就问“你工资多少?有房有车吗?”或者发来一张过度美颜的自拍照?我深吸一口气,做好了随时拉黑的准备。
C1V1的第一条消息却出乎意料地简单:“你好,我是王阿姨介绍的那个‘家里安排的C1V1’。”后面跟了一个捂脸笑的表情。我突然觉得,这个人或许没那么刻板。
接下来的日子里,我们像普通朋友一样聊天。他从不问那些让人尴尬的现实问题,而是分享工作中的趣事、喜欢的电影和书籍。我发现,我们竟然都喜欢科幻小说,都对悬疑剧情有独情钟,甚至都养了一只猫。
第一次见面约在了一家安静的咖啡馆。我故意迟到了十分钟,想着如果对方显得不耐烦,我就有理由直接离开。但当我到达时,他正专注地看着窗外,手边放着一本我正在读的小说的续集。那一刻,我的心突然柔软了下来。
他抬起头,微笑着起身:“你来了。”没有丝毫不耐烦,反而细心地为我拉开椅子。我们聊了三个小时,从科幻世界到猫的习性,从工作压力到旅行梦想。离开时,他递给我那本小说:“我看完了,听说你正在读,也许你会想接着看。”
回家的路上,我盯着那本书,突然意识到:这个被“安排”的C1V1,或许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种相亲对象。他没有刻意的炫耀,没有功利的试探,只是真诚地展现自己,也真诚地想要了解我。
那天晚上,母亲小心翼翼地问我感觉如何。我笑了笑:“比想象中好得多。”她顿时眉开眼笑,而我看着窗外,第一次对这场“安排”产生了期待。
相知:从代号到真心的距离
随着见面次数的增多,C1V1这个代号渐渐被他的真名——陈一凡取代。但我们都保留了这个可爱的称呼,因为它代表着我们故事的开始。
一凡是个典型的理工男,理性、逻辑性强,但又不乏细腻的一面。记得有一次我感冒发烧,他下班后特地熬了粥送来我家门口。我开门时,他站在门外,递过保温桶:“听说喝粥比较好消化。”然后又补充道:“我放了点姜丝,应该对驱寒有帮助。”
我接过还温热的粥,心里涌起一股暖流。这种被默默关心的感觉,比我经历过任何轰轰烈烈的追求都更让人心动。
我们的关系在不知不觉中升温。周末一起看电影,假期短途旅行,甚至开始一起逛超市,讨论晚上要做什么菜。这些平凡的小事,却让我们的生活悄然交织在一起。
家庭安排的背景始终像一道无形的坎横在我们之间。朋友们常说:“家里安排的能有什么真感情?”我也曾暗自怀疑,我们之间到底是真心相爱,还是只是在完成一项家庭任务?
转折点发生在一个雨夜。那天我们因为一件小事发生了争执,我情绪激动地说出了心中的顾虑:“我们是不是只是因为家里安排才在一起?如果没有这层关系,你会选择我吗?”
一凡沉默了片刻,然后认真地看着我的眼睛:“一开始确实是因为家里介绍才认识的。但现在我选择和你在一起,是因为你就是你,而不是因为谁的安排。”他顿了顿,“其实,我很感谢这个安排,否则我可能永远都不会遇到你。”
那一刻,所有的疑虑烟消云散。我意识到,无论是自由恋爱还是家庭介绍,都只是相遇的方式不同罢了。真正重要的是相遇之后,两个人是否愿意真心相待,共同努力。
现在,我们已经计划在下个月去见他的父母。而我的父母早已把他当成了自家孩子,经常叫他来家里吃饭。那个曾经的代号C1V1,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家庭群聊里的常客。
回首这段被安排的缘分,我感慨万千。有时候,生活最美好的礼物,往往包装得并不华丽,甚至可能以我们抗拒的形式出现。但只要你愿意打开它,就会发现其中蕴藏的惊喜。
如果你也正在经历类似的“安排”,我的建议是:放下偏见,给彼此一个机会。因为爱情从来不在乎如何开始,只在乎如何继续。而那个被称作C1V1的人,或许就是你一直在等待的美好意外。